实验室简介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在 1934 年建立的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现代磁学研究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1950 年应用物理所成立并设立了磁学研究组,1959 年磁学研究组扩大为磁学实验室,1987 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磁学开放实验室,1990 年经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筹建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 年经批准正式成立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磁性物理的基础研究为导向,以具有重大应用背景的材料——过渡族金属、稀土过渡族金属及其化合物和氧化物等为重点,开展物质的基本磁性和磁电、磁热、磁光等效应研究,探讨微观电子结构、介观尺度、界面效应、复合相与宏观磁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新材料和新的人工结构材料的磁性物理学。推动国内外磁学界的合作与交流,培养磁学研究和磁性材料与器件研发等方面人才。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共设有六个课题组开展相应的工作,研究内容包括:

     M02  自旋电子学材料、物理和器件 ;
     M03  新兴磁性材料及其多场调控;
     M04  磁性纳米结构与飞秒磁性;
     M07  磁性薄膜的人工自旋结构的调控;
     M08  超常规磁电量子功能材料与物理;
     M09  磁性拓扑新材料、器件与物理;

     实验室自建设以来在稀土永磁材料、氧化物 CMR 材料、磁热材料、磁相变材料、磁性纳米结构与自旋电子学、磁电多铁性、磁性拓扑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得到了一些国际上开创性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目前拥有一支优秀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研究员10人,特聘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0人,主任工程师 1 人,副主任工程师5人,博士生导师 14 人。实验室涌现出多位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他们锐意进取,为实验室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磁性材料制备、磁性测量和磁畴结构表征设备 , 包括:磁性金属薄膜生长 / 超高真空变温 SPM 联合系统、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大型磁控溅射设备、脉冲激光沉积系统、浮区熔炼单晶生长炉、提拉法单晶生长炉、超常规高压高温磁性材料制备系统、快速冷凝设备、磁力显微镜、洛伦兹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聚焦离子束 (FIB) 双束系统、多功能磁光克尔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超导量子磁强计、低温强磁场穆斯堡尔谱仪、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多功能物性测量系统等。

     近年来磁学实验室平均每年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00 篇左右,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多项,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实验室与德国、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建立起院级交流合作关系,与其它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通过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中的系统训练,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培养出大量磁学专业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科研单位和磁性材料公司的带头人或骨干。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注重磁性理论与实验结合,在学科交叉中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拓宽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力争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使之真正成为我国新型磁性材料与物理的基础研究基地、优秀磁学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联系的桥梁。